期刊家
学术期刊
科普期刊
出版社
图书
会议
我的购物车 0

风机技术

风机技术

  • 主管单位:   国家机械工业局
  • 主办单位:  沈阳鼓风机研究所
  • 分类:   机械工业
  • 下单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6-8155
  • 国内刊号:  21-1167/TH
  • 期刊定价:    ¥208
  • 起订时间:   2025年06月
  • 创刊:   1959
  • 周期:   双月刊
  • 出版社:   风机技术
  • 发行:   辽宁
  • 语言:   中文
  • 主编:   高科光
  • 邮发:   8-71
  • 库存:   199
  • 邮编:   110022
期刊收录
期刊荣耀
      • 期刊详情
      • 栏目设置
      • 期刊荣誉
      • 期刊文章摘录
      • 相关期刊
      • 点评详情
      服务推荐
      • 期刊投稿
        1-3月见刊
      • 订阅咨询
        一站式咨询服务
      • 杂志投稿
        在线杂志订阅
      • 发表咨询
        专人持续跟踪服务

      期刊详情

      • 期刊介绍
        • 主管单位:国家机械工业局
        • 主办单位:沈阳鼓风机研究所
        • 出版地方:辽宁
        • 快捷分类:机械
        • 国际刊号:1006-8155
        • 国内刊号:21-1167/TH
        • 邮发代号:8-71
        • 创刊时间:195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大16开
        • 下单时间:1个月内
        • 业务类型:杂志服务

      风机技术简介

      • 《风机技术》(CN:21-1167/TH)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风机技术》杂志以其专业性、技术性和权威性,在本行业及相关行业有关广泛影响。为行业提供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前沿技术信息;为企业提供理会全面的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应用技术信息;为行业提供大量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信息,成为了风机行业重要且唯一的专业技术刊物,是行业内读者交流学习的良师益友。

      杂志文章特色

      • 1《风机技术》用最简洁、恰当的词语构成的逻辑组合来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风机技术》能正确反映论文内容的前提下,题名越简洁越好,一般不超过14个词。题名不用陈述句,最好用短语形式(常见的由1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前置或后置定语构成),冠词可用可不用时均不用。第一个词不能出现冠词A、An、The和连词and。

        3《风机技术》单位名称写全,单位著录到第二级单位,单位名称的英文由小到大,附地址和邮编,不要缩写,要采用本单位规定的统一译名。

        4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但引言不要等同于摘要,或成为摘要的注释,也要避免与结论雷同。

        5如论文是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省市级以上基金论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如937)等,请来稿时在论文左下角标注并提供基金号,并提供英文的基金项目名称。

      杂志分析报告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

      年度期刊评价报告(本刊综合数据对比及走势)

      •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风机技术栏目设置

      气动设计优化,试验研究,运行与维护,设计与优化,信息平台,制造工艺,结构设计分析,综述,专题,资讯_企业,实用技术,转子动力学分析,节能与环保,资讯_政策,资讯_行业,轴承与密封,资讯,结构力学分析,试验与测试,运行维护,试验与测量,工艺与材料,传热技术,设计与制造,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工程实用技术,工程应用技术,材料与工艺,空气声学与降噪,风电机组设计与仿真技术,深远海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结构优化设计,磁悬浮技术,智慧运维与故障诊断技术,传热,风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故障诊断方法,故障诊断与预测,试验分析与研究,力学、结构和强度,强度与振动,节能环保,振动与监测,专题_创新企业之魂,降噪研究,电机技术,结构设计、强度与振动,实用工程技术,设计方法,密封研究,气/磁悬浮透平机械,气动弹性力学研究,密封技术,速览_汽轮机,新品速递,速览_压缩机,速览_鼓风机,风洞设计,速览_燃气轮机,数字孪生,材料与加工工艺,故障诊断,噪声计算方法,气动弹性力学,机器学习,噪声,流固耦合数值方法,热力学研究与分析

      期刊文章摘录

      摘要:高速高压(HSHP)比的压气机喘振是气体瞬间丧失压缩能力并伴随有气流反流现象。它通常存在于动态型涡轮压气机中,特别是现代航空发动机中的轴流式压气机。按照牛顿运动定律,改变任何物体运动的状态都需要力的作用。那么可以引起像喘振这样剧烈流体运动的力是什么?究竟是什么触发了它的发生以及如何量化瞬态喘振现象?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讨论在瞬态阶段从旋转失速到喘振的动力学。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不管是低速或高速压气机,旋转尖峰或旋失速可以引发喘振。Greitzer模型是当今最好的动态喘振模型。然而,它没有包含喘振初期的瞬态特性中的关键要素:及极短的持续时间(毫秒量级)和在喘振周期中反流阶段实验观察到的从后面级向进口移动的激波存在。本文采用间接方法,即通过使用经典激波管的类比来解决从失速到喘振的瞬态动力学问题。该关联是基于观察到的叶栅单元内部的突然气流降低触发失速和喘振这个事实。类比推理表明,喘振起始会同时产生一对非线性压缩波和膨胀波(CW&EW)以及诱生反向气体流动(IRFF)。瞬时流动反转的动力是向上游传播的压缩波推力和向下游传播的膨胀波拉力的协同作用。然后将分析结果与先前研究人员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使用激波管理论,喘振激波和逆流(IRFF)的强度可以从已知的喘振前工况和喘振路径来估算。所提供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用于理解从失速到喘振的瞬态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并为设计人员提供一种简单计算方法,或为未来更精确的CFD全面喘振建模提供洞察力(物理直观)。

      作者:黄秀保

      摘要:氦氙混合离心压气机是闭式布雷顿循环的主要部件之一,但是国内对此种稀有气体混合工质压气机设计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摩尔质量为40g/mol的氦氙混合气为工质,设计了单级总压比为2.3、流量为1.6kg/s的氦氙混合离心压气机。该压气机分为叶轮和径向扩压器两个部分,叶型采用了单分流叶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此离心压气机的气动特点以及流场进行了分析。氦氙混合离心压气机的数值模拟表明,此压气机达到了总压比2.3、等熵效率88%的设计指标。

      作者:田志涛,郑群,姜斌

      摘要:本文采用离心通风机现代气动设计方法,选用效率高、噪声低的后弯叶轮,对核级风机进行初步设计并对风机内部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通过分析风机全压、效率及内部流场,分别对风机叶片数目、叶片进口角、进口加速系数等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后风机效率达到87.74%,全压5328.6Pa,符合设计要求。样机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离心风机的效率可达87%以上,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符合,所设计的离心通风机效率、全压符合实际核电站大气安全壳内通风系统的使用要求。

      作者:路丽威,李嵩,杨成兴,田瑞,刘满富,张吉也,班建民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离心压缩机备件转子新的制造方法,即多级离心压缩机叶轮逆向工程气动设计。以某多级离心压缩机机组为研究对象,对叶轮进行逆向工程气动设计。首先,分析机组数据表参数,反求各级叶轮气动性能,并以此作为设计目标;然后,在保证所有定子组件及子午结构不变前提下,进行叶轮设计,并对设计方案的气动性能和力学强度进行校核;最后,预测离心压缩机组的气动性能曲线。计算结果表明,设计点的气动性能、稳定运行工况范围以及强度性能均满足原压缩机机组的要求。

      作者:刘华洁,王金生,谭佳健

      摘要:The paper details fundamental progress on the analysis of tilting pad journal bearings that includes both pivot flexibility and pad surface deformation due to pressure and pad crowning due to thermal effects.The work introduces a novel model for the mixing of flow and thermal energy at a lubricant feed port that sets the temperature of the lubricant entering a pad leading edge.Precise estimation of this temperature,the inlet oil viscosity,and the flow rate entering a pad largely determines the temperature rise along the pad lubricated surface as well as the drag power loss,and ultimately the bearing load capacity.The model predictions are validated against bearing test data applicable to a compressor.The paper delivers recommendations for a novel feed port efficiency parameter that represents various types of oil supply configurations.Importantly enough,and as is done in actual practice,the model allows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delivery flow date into the bearing rather than a supply pressure.

      作者:Luis,San,Andres,Behzad,Abdollahi

      点评详情

      评论 共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免费
        咨询
      • 订阅咨询
      • 期刊推荐
      • 联系电话
        发表咨询:023-6549-4411
        订阅咨询:023-6033-8768